时光悠悠,每一段路程都值得记忆,只是当时走在路上的我们,只是看到了目光所及,盲区里的角落,过时慢慢回忆,余生皆是于其上而行,形影不离,痕迹不灭。
初遇惊鸿阡陌之侧,红瓦白墙,绿荫环绕,鸟鸣啾啾,2020年11月1日,休完产假的我有幸第一次走进博迪的讲台,初次邂逅,校门大气肃穆,校园干净整齐。校园环道路石碑上的“自强不息,敢于竞争”的校训似乎在诉说着博迪人的倔强和拼搏,各种迎面而来的陌生面孔,无一不面带善意,还有那一声声稚嫩音腔里发出的“老师好”,让初来乍到的我稍稍放松了紧绷的神经。我在自己博迪的笔记第一页上写下:庆幸。
相伴·相知博迪的时间是早一点的,在这早一点里,上班的早高峰从不会出现在我的行驶记录里;在这早一点里,我无数次透过校内人行天桥看到的晨曦里的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在这早一点里,我看到了校园清洁工初划的扫帚印,根根似线,丝丝如针,看到图书馆楼前王校长风雨无阻的安全守护,看到二楼楼道转角围栏头班主任党老师眺望里如炬的目光,看到了走过的楼道中每个教室里惜时如金,早早发奋的小小先行者。
博迪的学生是“调皮”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会在极短的时间里相互熟络起来:他扬声畅谈过去,慷慨激昂,偶尔又娇羞腼腆,恐惊旁人;她会在老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老师的桌子上留下温暖的字条,小零食还有水杯里的温水以及薯片盒子里的玫瑰花;他会面对行走不便的同学,不惧严寒酷暑,雨雪无畏,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也要方便他人。他会在老师课堂巡转伸手之时,猝不及防的和老师来个击掌,然后惹得哄堂大笑,最后下课被带进办公室;他还会在辛苦准备一个月后在考试前夕装作若无其事,然后告诉他的对手“我什么都没复习”;他也会在假期作业前一支笔一个夜晚创造一个神话。当然,这只是他们千面中的一面。
博迪的我初为人母,再次站上讲台,我明白了“师者父母心”的真谛,在角色的转化里,木铎金声的誓言时时在耳畔回响。从课堂到反思再到教研,每一个灯火阑珊的深夜,都是再向理想更迈进一步。熹微之下,我在自己博迪的笔记继续写下:不负。
仰望未来岁月流转,送走了一届又迎来了一届,偶尔会在新生的面孔里突然感受到熟悉的模样,会心一笑,原来青春的模样如出一辙。东风吹来满眼春,潮起正是扬帆时。一届届学生虽是迎来送往,但教育从来不是,很喜欢校长培训老师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在教师生涯机械重复的人只能叫做教书匠,而老师是学习的人,教书育人也育己。教师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份事业。抬头仰望之后,我在自己博迪的笔记继续写下:砥砺。
关于博迪和我们的故事很长很长,当不知情的人问我博迪到底大不大?
我会说:博迪很小,小到占地157亩。
博迪很大,大到是某些人的青春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