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迪

博迪名人堂

杨凤玉

西安博迪学校创办人
博迪的老故事
    — —永恒的记忆
      西安博迪学校校长 杨凤玉
       (写于2013年20年校庆前夕)

1993年5月,我54岁,任西安市第一中学校长。当时还未退休的我经市教委许建国主任介绍认识了老董事长史瑞生先生。从此,我和史瑞生先生踏上创办博迪学校之路。记忆中有太多的故事,不知道从何说起。只选几件印象深刻的在此与大家分享吧。

一、建校的故事

1993年6月20日,西安博迪小学成立的新闻发布会在西安市第一中学会议室举行。时任西安市长崔林涛,市委副书记付继德及省人大、省政协、市教育局领导都来到一中,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务,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持。

当时校址选在户县太平峪,租用了210所留下的子校旧址。210所迁入西安电子城已多年,留在山里的旧校舍破旧不堪,垃圾成山、蛆虫满地、蝇子飞舞……不怕困难、军人出身的老董事长史瑞生先带领一班人马改造校舍,维修门窗、清理多年积累的垃圾、粉刷所有的墙面、新建一些必须的设施……老董事长当时虽然已年过六十,但看上去很年轻,满面红光、声音宏亮,性格开朗慈祥,干劲十足,他不怕困难,带着工人日以继夜的进行校舍改造工作。投入校舍改造的还有史西戎女士,我第一次见到史校长时,她裤腿卷过膝盖,腰间围满了钥匙,像一个“大库管”,满脸汗水浸透着憨厚、勤劳、执着的本色。山里改造校舍的同时,我和刚聘任的小学校长借市一中的教室招聘教师,老董事长家也成了招生办公室,他的老伴老王也在家接招生电话。

虽然,大家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开学的准备工作中去,但偏远并且处在施工状态的校舍让前来参观的家长看不到希望,报名交费的寥寥无几。远离西安、地处太平峪山沟的校址以及私立学校这个新兴事务也使教师望而生畏,下决心来任教的人也不多。看到这种情况,刚上岗不足两个月的第一位小学校长动摇了、退却了、辞职了。这时离开学不到一个月了,在关键时刻没有了校长,我只好请好朋友朱德鸿女士出来帮忙(当时她从教育厅职改办刚退二线)。朱校长是一位有经验有能力的校长,八月下旬我们一起招生招教、一起规划教室和各部室……在大家的奋斗下,报名的学生逐渐多了起来,学校的面貌也通过改造变得焕然一新,开学工作准备就绪。

1993年9月2日,西安博迪小学第一次的开学典礼举行,由于缺乏人手,我派了市一中德育主任赵正敏主持了开学典礼。在国歌声中,西安市第一所私立小学这样顺利开学了,博迪第一批218位学生坐进了明亮的教室开始了学习。

由于校址偏远,学校采取寄宿制,师生同吃同住,两周回一次家。这在当时真是新生事物。一群朝气蓬勃、天真可爱的孩子,一支意气风发、激情昂扬的教师队伍为平静的大山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笑声、歌声、读书声在山谷中回荡;家长一辆辆的高档汽车驶入了美丽的太平峪;当地的村民们应聘博迪后勤岗位,有了新的工作机会。

然而,建校的初期处处充满挑战。朱校长由于家中困难等原因,向老董事长提出只能干完第一个学期就要离岗。学校马上没有了校长,教师和学生开始出现不稳定。老董事长派人让我连夜去朱校长家,劝她再坚持一学期,但没有成功。这时,我决定干脆自己直接出任了博迪小学校长。

博迪小学第二学期开始了, 我白天从早七点到晚六点在市一中上班,晚上六点后坐上车到博迪小学上班。从西安到太平峪,汽车要跑一个小时。晚上在博迪安排完工作通常都在半夜了,第二天一早五点多,我就再坐上车赶到一中上班。就这样,我坚持了一个多学期,博迪也平安、顺利地度过了第一学年,老董事长对我的信任,教师对我的帮助、家长对我的支持给了我无穷的动力。我不觉得累,每天很快乐很开心。一九九四年七月,我决定从西安一中校长岗位提前退休,开始了人生一段新的里程。这样一干到今天,整整二十年。

二、永远的记忆:一九九八

1998年,在博迪历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记忆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感人的事迹。故事要从1994年说起:

1994年5月,我与老董事长开始筹办博迪中学。通过之前的工作积累,我带领着老师在许多重点中学校园内设招生点。西安一中、西安中学、西安三十中等许多兄弟学校对我校招生全力相助。同时,重点中学一批批退休的优秀教师加盟博迪队伍,博迪中学在1994年迅速地起步了。到 1997年,博迪中小学人数已超过1500人。户县太平峪虽然山青水秀,但山里校舍不足,活动场地也满足不了学生需要,加之每天我都担心山体滑坡、山下石头滑落等不安全因素。经过一番筹划,大家毅然决定搬出山谷重新建校。

1997年,我和老董事长、史西戎副校长和刘功成副校长开始选校址。我们先是看中了现在高山流水、山水草堂等太平峪山口外的地址。但大家觉得这些地方还是离城远,又于1997年4月份选择了西万路口跳水塔对面的200亩地(现高新管委会地址)。当学校向农民支付了数百万的费用、并圈了校墙打了地基后不久,国家用地政策突然收紧,我们被迫离开,重新选址。

选址一波三折,最后经雁塔区政府协调到鱼化寨建校。1998年元月,轰轰烈烈的建校工程拉开了序幕。从1月动工到9月1日开学,在仅九个月的时间内,学校完成了教学楼(7000平米),图书综合楼(8000平米)、学生公寓4栋、教师公寓、师生餐厅、标准室内游泳馆、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及锅炉房、水、电、暖等配套设施、绿化和道路等工程。一个项目一个工程队,昼夜施工,一个占225亩,在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校园出现在古城西安。回忆起1998年建校,我感觉到有说不完的故事,选其中三个来讲讲吧。

(一)绿色的校园来之不易

校址选在鱼化寨,最初计划校园面积是100多亩,后来刘教授建议:寄宿制的学校,最好让师生们有更大一些的活动空间。就这样,学校最后圈了225亩的校园。面积虽然大,但这块地是一块沙土地,当地的村民一直在这里挖沙子。225亩的土地平均比鱼斗路街道低了1米左右,每逢雨季就会积水,而鱼化地区没有市政排水系统。同时,在校园的中间,有一个深四五层楼深的沙坑,位置就是现在学校的中心花园。学校决定填平沙坑,改造成花园,并将整个校园填高1米,使校园与校外街道的高度一致。这可是个大工程,仅需要的土方量就是天文数学。1998年刚好正值高新区开发,很多工地挖出来的土就运到了校园。九个月施工期间,填平工作一直在进行,直到八月底才完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博迪20年发展见证了这一真理。1998年,新校园里没有什么绿色植物,在校师生每人捐款10元,购买来小树苗,师生家长一起动手植树。通过一届届博迪人的精心栽培和维护,才有了今天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我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为这美丽校园做出贡献的老董事长;永远不要忘记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主管后勤的刘功成副校长和总务主任孙兴田先生。

(二)热火朝天的大搬家

新校园诞生后,要把一千五百余人用的床铺和灶具等生活设置、桌椅板凳、实验器材、办公家具、教学设备和图书等从山里搬进新校园,运输压力是巨大的。这时,我和小学赵丽春校长发动家长给学校借车,一个晚上就动员家长借来三百多辆大卡车,无偿地给学校使用。其实,虽然大多数家长都是公司老板,但多数公司都没有大卡车,家长们就自己花钱租车,有的车是从陕南、陕北、渭南等地调来的,有的家长还派出了司机及部分人员参与搬运。搬家的场面直到现在仍浮现在所有参与过大搬家的老师们的脑海里:西安八月近40度高温,大家不怕日晒雨淋,教师、职工、食堂师傅、医生、主任、校长人人成了搬运工。中学常铁砚校长当时已年过60岁,但像小伙子一样拉着架子车跑的飞快;体弱的赵心敬主任,脖子上搭一个白毛巾也顾不得擦汗,带领大家卸教学设备;夏日的倾盆大雨淋湿了老师们的衣服,大家仍不避雨坚持装车卸车,1500余人用的教学和生活设施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搬迁完毕。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拿加班费,大家甚至连一顿像样饭也没吃过。每当我回忆这段历程,心中就抑制不住的激动,有感谢不尽的千言万语……

大搬迁的同时,招生工作还要照常开展。没有办公的地方,我就领着老师们在刚建好的警卫门房里开会,一边是建筑机械的轰鸣,一边是人人汗如雨下的工作会议。当时刘教授意识超前地叫来了人摄像,纪录下了热火朝天的建校历史。

(三)筹借经费度过经济难关

1998年9月1日,师生们满怀喜悦地搬进了新校园,但有谁知道此时董事会不仅花光了自己筹措的3000多万元投资,还把新学期1500余人的学费、食宿费全部用于建校了。新学期教师工资无着落,学生伙食无着落,办公经费也花光了。9月1日开学时,学校帐上仅剩不足1万元。我和老董事长发愁了,大家心里都着急,该怎么办?这时我大胆提出只能向支持、信任的家长们借款了。我和赵丽春校长一方面动员学生提前交下学期费用,另一方面向支持学校的家长们借钱。学校的良好服务、优秀的教学质量凝聚了力量,得到家长们的信任,在不足一周时间里筹集了300多万元,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曾有一位家长一次借给学校数十万元,仅隔一夜就后悔了,第二天早上找我说有急用,我表示非常理解,立即退款。信任是相互的,过了一周,这位家长又主动把这笔款借给了学校。

三、几个难忘的夜晚

1998年建校时,每天都是一天当两天用:白天老董事长和刘教授在西安市组织基建工程,我和史校长负责办基建、规划等手续以及校园的设计。晚上我们再回到山上的学校,检查当天工作和安排第二天工作。在1998年元月份的一个夜晚,大雪封住了山路,我和刘教授乘着史校长开的桑塔那车被堵在太平峪山口,鹅毛大雪已整整下了一天了,汽车开到山口直打滑,不能前行。这时我和刘教授只好下车推车。这对两个已劳累一天的、近60岁的人来讲,不但没觉得累,反而大声喊着,呼叫着加油。汽车正常运行只需5分钟的山路,我们却推了一个多小时,到宿舍已是半夜一点多了。

另一个难忘的夜晚是2005年高考分线公布的时候,那天晚上,我正组织教务处查高考分数,在接近晚十点钟时。我办公室电话铃响了,是华商报记者拓峰打来的,他说今年理科状元听说是在雁塔区,问是否在博迪?我说不知道,但我校冯宇宁估分很高,报的是清华大学。其实这时记者已初步得到消息,状元是冯宇宁,只是再确认一下。又过了几分钟,我们把冯宇宁的分数查出来了,总分729分,其中数学是满分150分,语文141分,外语141分,理综297分。这时电话铃声又响了,这位一直关注博迪发展的记者拓峰兴奋地告诉我:冯宇宁获得了理科状元。半小时之后,多家媒体冒雨拥进学校。校园沸腾了,校长、主任、任课教师和同学们为冯宇宁祝贺。那届高三普遍考的好,另一名学生陈旭考了707分……“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更不平凡”,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实现了。冯宇宁和陈旭同学当年中考成绩只有530分左右,没达到省市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但他们在博迪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二十年来,清华、北大、浙大、人大、北外、复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中国科技大学、美国斯坦福、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内外名校,都有了博迪学子的足迹。

博迪二十年经历了不平凡的风雨历程,排除了无数干扰,创造了很多不可能,取得了一定成绩,许多精彩故事已经永远留在博迪人的心中。博迪的故事是大家共同谱写的,在此向支持博迪办学的各届领导、教育界同仁、博迪的教师、校友、家长和同学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感谢!




我的教育改革开放之路

— —带领博迪学子走向世界
西安博迪学校校长 杨凤玉


 我是一个有近60年教育教学经历的教育工作者;我也是高中物理老师,教了30年高中物理;我也是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当了20年班主任;我也是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担任了40年的高中校长;我也是教育理念的实践和改革者。我最幸运的是,自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离开教育事业,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也见证中国的教育变革和发展。我从西安市一中校长岗位退休后,和离休干部史瑞生创立了博迪学校。30年来,我们为社会输送了无数的学生。今天,他们工作在祖国的各行各业,成绩斐然,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最欣慰和自豪的地方。值此博迪学校三十年校庆之际,回首博迪学校30年的历程,我感慨万千,这是一段充满奋斗与成长的岁月,也是一段包含梦想与希望的征程,在过去的30年,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今天我只回忆博迪学校国际交流的几件趣事,以纪念伟大的改革开放,教育复兴,亦作为我教育生涯的一个纪念。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民族复兴。它也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教育需要走向世界,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和挑战。在90年代初,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放下历史包袱,打开国门,加强交流。西安作为盛唐古都,成为中日交流的桥梁,其中教育交流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受两国政府重视。1992年,那时我在西安第一中学当校长。应日本奈良西大和学园邀请,我有幸第一次走出国门访问日本。五天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几乎以分秒计算。我几乎是一路小跑完成了五天的行程。我为日本的节奏之快和时间观念之强而感慨。这所日本全国著名的私立中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漂亮的校服和彬彬有礼的举止令人难忘。校园环境干净整洁,甚至进教学楼都需要脱鞋才能进教室。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更是我第一次体验,隐约让我看到了中国教育技术改革的未来。在日本所到之处,干净整洁、有序文明、管理精细,上班族来去匆匆,节奏很快。人们没有午睡的习惯,效率非常高。我参观了日本方便面加工厂及索尼公司,还坐了日本新干线,都使我大开眼界。那时我默默下决心,如果有机会,一定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走出国门,看看外部世界。我要让师生们相信,中国的未来一定不会差。

1993年,我还在一中校长岗位上。在市教育领导的支持下,与离休干部史瑞生先生共同创办了博迪小学。1994年退休后,我们又创办了博迪中学。当时,民办教育还是新生事物,党和政府号召通过民间办教育,以弥补我国教育力量的不足。但民办教育怎么办,全国上下还处于探索阶段。那个时代,不仅仅民办教育界困惑,各行各业在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都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为了学习西方成熟的经验,融入世界,各行业在国家的鼓励下,纷纷到西方考察,学习经验,引进技术和资金。

在这股向世界学习的风气影响下,教育考察也方兴未艾。

1995年3月份某一天,陕西省科委的一位领导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有一个中小学生赴美夏令营项目,是由美国童子军邀请的。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非常兴奋,虽然我不知道后续的事情会有多复杂,但我觉得是一个见识世界的机会,我立即同意组织学生参加。

随即我召开班主任会议,要求各班学生征求家长的意见,自愿报名参加。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有一百多名学生报名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出国的热情很高,这让我非常振奋。我开始为报名的孩子们办理出国手续。当时因私护照还没有放开,我们只能办理因公护照。办理因公护照需要市教育局的批准文件和每个孩子家庭的政审材料。

于是,我向市教育局的李广瑞局长汇报了赴美夏令营项目的情况。局领导一方面支持这个项目,一方面又非常担心学生的安全。他们立即向市外办汇报。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出国团队,而且是未成年孩子,还要去大洋彼岸,所以他们非常慎重。市外办立即向主管外事的副市长柴伟辉汇报了情况。柴市长的态度和李局长一样,支持学生出国,但也非常担心学生的安全。他还讲述了他和李局长带领40名西安优秀高中生访问奈良时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有一个学生刚上飞机就打开了安全门;到了日本宾馆时,一个女生用宾馆的刮胡刀刮掉了自己的一只眼睛的眉毛;在奈良公园喂鹿时撞到了一个老人等等。鉴于我们第一次组织,缺乏经验,柴市长要求我缩小规模,并制定细致的安全措施。

我回到学校后,经过动员,我们缩小了一半的规模,并承诺第二年组织另一半的学生赴美。之后,柴市长又听了我们的第二次汇报,要求每十位学生配备一位老师,并指示市外办和市教局的领导随团赴美,以确保学生的安全。省科协的领导也非常重视,他们派出一名处长随团,并安排了省电视台的人员随团进行报道。这样,一个由省市领导参加的72人的赴美夏令营团队终于组成了。这个团队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路程之远和天数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

就在学生们拿到护照和赴美签证、准备出发的前一天晚上,省科协传来出入境管理处消息,说在机场出关时,除了护照和邀请函外,还需要省教育厅国际处的批文。我之前不知道这个程序,而且这又是一个周末晚上,我该怎么办呢?我只好和史校长连夜去找国际合作处的王处长。他热情而严肃地接待了我们,并立即向主管厅长汇报了情况。处长和厅长都非常开明,连夜行文批准了我们出国。

回忆起第一次组织赴美夏令营,那时的我对出国程序一无所知,也没有意识到签证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更没有想到在美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我当时真是想法太简单了,只是单纯地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我的学生能够了解世界,开阔视野,完全没有去想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为了让学生多看一个国家,我们选择了经日本大阪转机去美国。到了日本机场,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们72名师生无法顺利通关,工作人员用日语和我们交流,我们听不懂。他们尝试用英语与我们沟通,但我们的英语老师们也听不明白。我们滞留在大厅里已经十几分钟了。就在这时,一个高一的女孩子站出来告诉我们的领队,日方让我们以团队形式通过关口。她就是现任博迪学校理事长刘玉波,之后我们顺利到达了日本大坂机场的五星级宾馆,免费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参观了大坂城,晚上乘飞机飞往洛杉矶。

同学们在飞机上十分兴奋,感觉日航的服务热情周到。小食品和饮料供应充足,他们还不停地与空姐拍照。从大板到洛杉矶的虽然有十小时的行程,但同学们感觉非常短暂。

我们参加的是一个为期二十天的赴美活动,作为未成年学生,通关时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有的同学忘记带机票;有的把护照丢在移民官工作台上;还有行李箱在运输台上被打开了。所幸,老师们都非常负责,对难得的出访任务非常重视,从离境开始就承担起为学生们服务的角色,一切都从容应对,没出什么意外。

在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无论是过山车、宇宙探险、小小人世界,还是亲自感受电影拍摄花絮、地震体验、水上乐园、宇航中心、乘坐直升飞机和海上快艇,都是我和学生们人生第一次的接触和体验!我们一起分享了新奇和快乐。

有一次,我和学生们乘坐大客车从洛杉矶去旧金山,学生们一路上欢歌笑语,欣赏着田园风光。美国农田菜地的灌溉系统,像喷泉一样自动浇灌,细细的水柱在空中跳舞,交织形成了亮丽的风景线。高速公路两旁布满了绿色的植物和鲜花,令人目不暇接。高速路上汽车高速行驶,密集有序。正在观赏景色时,我们的大轿车突然出现了故障,停到了路边。我和

老师们有点担心,但开车的司机却非常冷静。他说警车很快就会来救援我们,果然不到十分钟,五辆警车就到了。警察让学生每三人上一辆车,把他们就近送到一个漂亮的小镇休息。警察们往返五次,把师生们送到了安全的地方。整个过程中,警察们都非常友好,学生们也非常兴奋和激动,争先恐后地与警察们合影,送上鲜花以表达感谢之情。

我们第一次出访的美夏令营,在西安和美国都引起了轰动。学生们穿着漂亮的校服,举止文明有序,这一景象引起了美国市民和媒体的关注。一开始有人以为我们是日本学生,后来听到大家说中文又以为是台湾学生,最后确认我们来自中国大陆西安。我们团队在洛杉矶尤其引人注目,当地是海外最大的华人聚集地,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几乎没有见过来自大陆的中学生团体,尤其老华侨们没有想到,祖国大陆的孩子是这么健康活泼,衣着漂亮,举止得体!许多英语主流媒体如美国CNN电视台、洛杉矶时报,华人媒体世界日报、侨报和国际日报等都进行了跟踪报道。加州议会议长在议会大厅安排了学生表演和会见,当地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也和我们开展了教育交流活动。艾尔蒙迪市政府还将我们和全团师生授予荣誉市民称号。首次博迪学校的赴美交流取得了圆满成功。博迪学校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已经举办了八次赴美夏令营,交流老师学生近500人。虽然近几年中美紧张,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美关系的前途在于民间的交流。我们博迪学校与美国民间的教育友好交流已经保持了三十年,未来也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博迪学子赴美交流使他们的国际视野得到了开阔。通过与美国中小学生一起活动,访问美国家庭,他们深受启发。他们了解到美国学生不会随意向家长要零花钱,而是通过自己付出劳动来获得。我们也详细了解了美国中学的选课走班学习模式和注重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和西方的教育交流普遍,国外好的教育模式逐渐被引进进来。我们现在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参考了发达国家教育的走班制。好的教育模式不分文化和国界,世界在沟通中逐渐变小。从我走向世界开始,我深刻认识到,和外部的交流学习,将促进学校的创新和变革。也是培养师资,开阔学生视野的渠道之一。我们不仅和美国,日本交流,我们的考察团、夏令营还多次去日本、韩国,也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老师团体。比如我们与日本著名私立中学奈良西大和学园友好学校的交流,已经持续了三十年,并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这所学校的创办人是日本国会议员,他先后派遣了一万多名师生来中国进行中日青年友好交流。他的名言是“远亲不如近邻”,希望两国青年友好,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美国童子军也多次访问我校,时任副市长张道宏先生和陕西省副省长范肖梅女士,和外办主任亲自接待。我校是国家汉办汉语教学基地,多次承担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及非洲国家的短期留学生汉语教学任务。我们先后四次安排了二百多名美国来访学生住在博迪学生家庭,他们受到了博迪家长的热情欢迎。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交流能力,还增进了友谊。很多学生至今还保持着联系。

通过开放和交流,博迪学校不仅让学生走出国门,了解世界,还把国际友人请进了我们的校园,这种开放办学的理念,让师生不仅了解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还看到了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和我们自己的优势。他们亲身体验了教育没有国界,也体会到了当今世界的竞争与合作并存。走出国门看到差距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懂得了爱国的情怀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亲身体会,亲自行动。博迪学子走出国门后,他们的足迹遍及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的名校。在取得学业成功后,很多学生选择回国服务于国家,为国家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习总书记说: “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我虽然84岁了,但我的教育情怀不减,我的事业还在继续。博迪学校的教育改革开放之行还在继续,教育没有国界,也没有终点。我们还要一路勇敢前行。博迪学校将一如既往为学生提供全球化的发展空间。中国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强则世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