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陕西省2010 高考理综(化学)试卷
西安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会会长
西安博迪学校 化学特级教师 田园
背景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始于2004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首批实验区,这四个省份2007年进行了新课改高考。陕西省今年实行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2010年,全国所有省份都进入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到2013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行与之对应的新高考。
新课改后的高考首先是由全国制定统一《考试大纲》,分省命题的省、区、市制定本地的“高考方案”,并根据统一的《考试大纲》编制《考试说明》。未列入分省命题的省、区、市则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考试说明》。
2010年高考已落下帷幕,面对陕西省实行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认真分析2010年高考理综(全国课改卷)中化学科知识分布等相关信息,对揭示新课改后高考命题特点,领会高考命题精神,指导中学化学教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现就2009年理综试卷化学部分试题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应该指出的是,虽然今年是陕西省实行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但由于理综试卷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卷,所以理综试卷实际上是新课改后的第四次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卷。而“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化学”完全等同于 “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化学”。因此,在分析试卷时,参照物不应是2009年陕西高考试卷。而应是2009(甚至2007、200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卷(新课程使用卷)。
正文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化学”中指出化学科考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课改前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化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 、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还应考察考生初步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两相比较可以看出。现在更注重能力和素养的测试。。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表示,新课改后的高考要保持平稳过渡。为保证平稳过渡,试卷既要体现新课改的探究型、学习型、多样性、选择性,又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更主要是和以往高考的对接,过渡要做到平稳,不能有大起大伏。
一、2010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新课改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卷)分析
1. 2010-2007四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卷)构成列表
表1. 2010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新课改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卷)构成
题号 题型 分值 考察知识内容 教学内容范围 考试大纲内容
7
选择题
42分 6分 化学用语等 必修2
选修5 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方法。
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了解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8 6分 二氯丙烷的同分异构 选修5 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9 6分 有机反应类型判断 选修5 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10 6分 离子反应
电荷守恒 必修1 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1 6分 反应热 选修4 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12 6分 原电池原理金属置换 必修2 了解原电池原理
13 6分 离子方程式正误评价 必修1 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26 非选择题
43分 14分 元素推断
电解精炼铜
平衡常数计算
平衡移动 必修1
选修4
元素、
基本
理论
综合 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27 15分
SO2的制取和性质探究
必修1
实验、元素
综合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
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分析得出合理结论;
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28 14分 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选修4
基本
理论、实验
综合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36 选答题
3选1
15分
15分 水的净化和软化及有关计算 化学与技术 了解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37 15分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电子排布式表示)。
周期律推断
物质结构综合
物质结构与性质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
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8 15分 有机综合 有机化学基础 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表2. 2009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新课改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卷)构成分析
题号 题型 分值 考察知识内容 课本范围 考试大纲内容
7
选择题
42分 6分 求化学式计算 必修1
-摩尔 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8 6分 一氯代烷同分异构 选修5
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9 6分 甲苯、
乙醇、
丙烯、
乙烯性质 选修5
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10 6分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 必修2选修4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11 6分 氢氧化钠与醋酸反应过程 选修4
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12 6分 离子方程式正误 必修1 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13 6分 平衡常数计算 选修4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26 非选择题
43分
14分
测定碱式碳酸铜
实验综合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
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27 15分 元素推断
(Al、C、Na、O) 元素综合
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8 14分 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
概念和基本理论综合 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37 选答题
3选1
15分 15分 氯碱工业
燃料电池 化学与技术 了解海水的综合利用
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
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38 15分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周期律推断 物质结构与性质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9 15分 有机综合 有机化学基础 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表3. 2008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新课改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卷)构成分析
题号 题型 分值 考察知识内容 课本范围 考试大纲内容
7
选择题
42分 6分 常识 必修1
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
8 6分 丙烯、甲苯等分子结构 选修5
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9 6分 乙醇、乙酸性质 必修2
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10 6分 燃料电池
选修4
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11 6分 周期元素推断 必修2
选修3 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12 6分 平衡常数计算 选修4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13 6分 反应热 选修4 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5 非选择题
43分
14分 有关平衡的计算 选修4 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6 14分 废水中离子分离
(Fe、Cu、Na、N) 元素综合 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7 15分 含铁量测定
实验概念计算综合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
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34 选答题
3选1
15分 15分 环保、炼铁
化学与技术 了解水污染的危害。了解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了解金属材料的生产原理。
35 1分 周期律推断
物质结构与性质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36 15分 有机计算、综合 有机化学基础 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表4..2007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新课改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卷)构成分析
题号 题型 分值 考察知识内容 课本范围 考试大纲内容
7
选择题
42分 6分 烷的同分异构体 必修2 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8 6分 无机、有机除杂 必修1、2 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9 6分 同位素
必修2
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0 6分 阿佛加德罗常数 必修1
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11 6分 离子方程式正误 必修1
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12 6分 简单计算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13 6分 平衡计算 必修1 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25 非选择题
43分
15分 测定硫酸钠晶体中结晶水含量 实验综合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
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26 14分 原电池及计算 选修4 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7 14分 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概念和基本理论综合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31A 选答题
3选1
15分 15分 硫酸工业
化学与技术 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
31B 15分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周期律推断 物质结构与性质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1C 15分 有机综合 有机化学基础 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通过表1与表2、3、4的对比分析可知,4年来新课改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所考查的内容体现了平稳过渡的高考目标。可以感到高考化学试题已平稳过渡到基本以新课改要求为主的阶段。
2. 2010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特点分析
今年的题目总体来说,相对于去年陕西省高考题表现了一个“新”字。体现出新课改要求不同于课改前的新特点。
认真对比新一轮课改以来的历届高考试题(即2007年至2010年高考理综化学部分)发现有如下特点:
(1) 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和分值相对稳定。
选择题7道、占42分;非选择题3道、占43分;选答题1道(3选1) 占15分。
(2)知识内容考查综合程度提高较高,实验内容加大。
考查内容比较基础、全面、稳定。仍以中学化学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为主,但学科内综合程度提高较多。对化学必修教材之间、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之间、选修教材之间,或者元素化合物与化学概念化学理论知识之间、无机化学知识与有机化学知识之间的融合均进行了适当的考查。
第Ⅰ卷7道选择题基本保持稳定,仍以基础理论、简单有机化合物知识的考查为主,5道基本概念基础理论题、2道有机题。但增加了综合性和新颖性。第7题打破了以往一题考查知识点的单一性,突出体现了借助一个题,考查多个知识点的特点,这很符合化学学科有些知识点的单独性和需要考查的知识点广泛性;第9题综合考察多个有机反应;第11题多角度考察中和热的知识;第12题的出法很新颖,既考查了电化学的相关知识,又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知识;第13题:一改过去模式换角度评价离子方程式正误,出题新颖。
第II卷,主观题难度不大,但综合程度提高、实验内容加大,因为新课改要求学生有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和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第26题属于元素推断题,但综合考察了金属冶炼、电解、化学平衡等知识:第27题是一道很常规的实验题,一般学生都容易进行解答,但也综合考察了氧化还原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第28题则以元素和理论知识及实验现象为载体,突出考查了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3)能力要求明显提高。体现新课改的探究型、学习型、多样性、选择性,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Ⅰ卷 能力要求较低,但也体现了考纲中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如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图表的观察,获取有关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第II卷 能力要求体现较多。如第26题综合考察了考纲中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包括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第27题是常规实验题,考纲中对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包括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第28题则是较典型的考察能力题,以元素和理论知识及实验现象为载体,突出考查了学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实验方案的简单设计能力,强调了实验对于学习化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理论上讲,达到了新课标关于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的考查要求。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的要求。
选答题 以能力考察为主。较充分体现了考纲中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难度上升, 但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性空间。通过创设新的情境,着重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充分体现“并不完全是测试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其测试重点集中在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广泛的情境中去的能力上,以预测考生将来能够学会什么的可能性。”发挥试题的选拔功能。其中第38题有机化学基础 难度不变,但起点较高,陌生度大,学生不容易突破,有难点;第37题物质结构与性质 考查较往年范围和难度加大,尤其是推断条件较少和新课改知识内容增多,新老学生均不易答全;第36题化学与技术 显然是继续“解决平稳过渡” 相对简单,知识来源常见——水,突出了当今世界“水的重要性”,和水处理的一些知识。增加了计算内容。往届生容易完成。但本题也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关系: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化学,在生活中学化学的新课标理念。
整套试题综合思维容量加大,部分试题的呈现方式较陌生而新颖,能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和高科技内容的试题增加。可以概括为“注重基础,稳中求变,突出能力,强调素养。”
3. 对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一点建议
(1)试题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探究型、学习型、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但在密切注视生产、生活实际及科技成果等热点问题上的简单题感到不足。
(2) 值得注意的是题目中与有机基础知识和物质结构有关的考察略超出了必修要求的水平。建议考查必修知识内容要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尽量不超要求,以利于中学化学必修部分的教学。
二、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全国课改卷)给我们的启示。
综上所述,从近4年新课改的高考试题看,命题已基本与新课改理念接轨,即:以高中化学基本知识为载体,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尤其是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面对新一轮课改,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做到依纲扣标用本。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化学学科考试大纲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标准的挖掘上,紧扣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标准用好教材,而不要拘泥于教材展开教学,并适当、适度扩展整合。把必修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并适当提高。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科素养。
(1)在夯实基础知识上多下功夫。
高考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即【必修1】、【必修2】和【选修4】的内容。通过以上分析可发现试题不仅关注学生对单一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更关注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认识的深入程度和拓展程度,还要重点考查学生对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所有我认为除了重视课本有关知识之外,必须注意和加强以下几点的教学:①无机元素化和物知识;⑵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③如果不教【选修5】则有机元素化和物知识也须拓宽,才有可能达到必考知识内容的要求。
(2)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始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是非常关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核心。应努力克服目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倾向,避免中学化学教学中过多过烂的题海战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改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教学却是减弱了。所以,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应该加强探究实验教学。
(3)努力体现新课改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中重视选用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等有关方面的素材,培养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主动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
(4)关于化学计算的教学。化学计算在近年高考中要求有降低的趋势,主要以计算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等知识从定量角度的认识和理解,对纯数学运算的要求降低,体现计算为化学应用服务。但学生的计算能力更减弱了,在教学中应把握住度。
(5)关注试题研究,把握命题方向和题型特点,高效指导学生学习、备考,教学中适当选择体现知识的综合(必修与选修、有机与无机融合)、方法的综合、能力的综合等特点的题目,通过对一些典型问题的探究,配以拓展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使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201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