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迪—真正的教育
—— 一位学生家长的心声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一所真正好的学校是什么样?能够影响人一生的老师又是什么样?作为在博迪学校度过六年中学生涯学生的家长,我们体验到了问题的答案。
中学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启迪智慧、学习各种基础知识、养成性格品行的重要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未来的精神和风貌。然而不幸的是,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严重污染到了我们的教育、学校、家长和老师,特别是中学教育更是变得浮躁和急功近利,好像整个中学阶段就只剩了下功课和考分。大家都清楚真正的教育绝不应如此,但在世俗的驱动下,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和家长都习惯地做着这样的事情——填鸭子和唯分数论英雄。为此,搞得学校、老师、家长,特别是学生,身心压力重重,苦不堪言。哪里还有教育的美好、学习的快乐、全面健康的成长?人们都渴望着改变,但又都怕在名利角逐中被淘汰出局,故此很少有人敢于尝试。但博迪的教育家们勇敢的率先迈出了这艰难的一步,而且坚强自信地闯出一条新路来。作为一直梦想教育回归本源的家长,非常庆幸我们的孩子当初选择了博迪,使自己在人生最关键的阶段享受到了美好快乐的真正教育。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教育学家有各种解释,但归纳概括来说,教育是启蒙、发现、唤醒,是诱导、激励、感化,是磨练、体会、体验,是陶冶、培育、点燃。从孩子在博迪接受的六年教育过程中,时常都能感受到这些教育力量和效果的体现。孩子受到启蒙,懂得了学习,也懂得了思考;孩子的体育和组织潜能被发现,得到了激励和磨练;孩子的生命感、价值感、荣誉感、幸福感被唤醒,体会到了社会责任的神圣,体验到了付出的快乐,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孩子的创造力被诱导出来,意志受到磨练,优秀品性得以陶冶;孩子的心灵受到感化,理想信念得以培育,生命的激情被点燃。
学校的本来面目应是什么?我们大家都知道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以服务老师和学生达成教学目的的组织。一所好的学校不应只是以学习风气浓,升学率高为标志。她首先应是绿色的、斑斓的、丰富多彩的,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生活学习、自由交流交往、分享集体成长的幸福和乐趣的场所,使每位学生和老师都得到尊重、平等享受关爱和支持的地方,是学生和老师都乐于展示自我并获得肯定、荣誉、信心、快乐和幸福的团体,是使学生产生并保护求知欲、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激励鼓励每位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与社会和家庭保持良好互动的组织。我们的孩子在博迪学校学习生活的六年间,无论从我们在校园中的亲身体验、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和各种活动的感受,还是从孩子及其同学、老师六年的学习生活反射出来的信息,都能时时处处让人感觉到以上作为一所真正好的学校的深刻印记。总之,孩子们在这所学校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收获颇丰的,是快乐的、幸福的。
那么,能够影响人一生的老师又应是什么样呢?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由观念转化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点滴渗透,沁人心脾。老师对学生的爱,目的专一而形式多样,它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还有一位哲人说过:教育进入了教育者的人生之中,才能成为一种教育状态!教育要当做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每当我看到圣贤们的这两段名言,总是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好像他们也像我一样经历了贺红梅老师对孩子们所付出的真爱教育,也走进了贺老师的教育人生。所必须要说明的是,贺老师对学生们爱的教育是那种极致的程度。她也不只是把教育当做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而确实就是她生活和生命的全部。
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开阔,他的想象力就有多丰富。一个人的目标有多高,他的才能就发挥得多充分。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人,是攀登不了事业发展的制高点的。”作为一个人如此,作为一个学校也如此。二十年前,以杨凤玉校长为首的一批老教育家,创办了西北第一家民办寄宿制学校。把她们那一代真正教育的理念发扬光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有用之才。如今,以刘玉波董事长为首的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新一代教育家,在此基础上又创办了NASAP国际课程班。我们有理由相信,由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博迪本就厚重的真正教育理念结合而成新理念,必将博迪的教育推向世界教育之巅,更应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楷模。
2012届国际班家长,尚建选、陈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