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

百名校友忆博迪

师者匠心 感恩博迪—郝蕾

2024-04-07

来源:西安博迪学校

师者匠心 感恩博迪

西安博迪中学高2002届毕业生 郝蕾

又是一年开学季,在抽屉深处意外翻出高中时期的学生手册,崭新的褐色封面,《西安博迪学校学生手册》的金色烫字,扉页上“诚实、博爱、勤劳、勇敢”的八字校训,瞬间将我拉回了1999年9月开学第一天那个明媚的早晨:升旗仪式上笔挺西装的少年们,抬头挺胸地仰望,掷地有声的承诺,这八个字开启了我的高中生活,也成为了我最初的价值观,直到今天,仍是我做人做事的准则。

我以为,离开博迪21年,那三年青涩的求学时光早已模糊。可我看到《学生手册》上班主任邓治国在“操行评语”那栏留下的熟悉钢笔字,瞬间被拽回了博迪那栋白色的教学楼。高一期末考试结束,盖上木制课桌板,收拾好离校的行李,我犹豫着走过教室和办公室之间的走廊,站在班主任桌前不敢抬头,他只字未提我惨不忍睹的数学成绩,还轻松地说: “别只关心成绩好坏,你的未来无限可期。”递到手上的正是这本《学生手册》,邓头儿用工整的笔迹写下对我的赞扬和期许: “学习目的明确,学习认真踏实,获校作文一等奖……望坚定必胜信心,迎难而上,勇于表现自我……”评语里提到的这次校作文比赛,让我重拾在邓头儿几何课上丢掉的自信。在众多参赛者中获得第一名,是我不敢想的,语文孙彧老师却说:“别小看你的文字,它们温暖而真诚,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正是这句话,为高中那个只敢憧憬梦想,不敢迈开脚步的我,插上了追梦的翅膀。

后来,老师们给我推荐很多课外书目,鼓励我全力冲刺更好的文科院校,尝试给媒体投稿……如果没有博迪老师的一路加油打气和扶持指引,我也许不会在高考志愿上坚持所有大学都报考新闻专业,更不可能开启十年丰富多彩的记者生涯。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博迪从不宣扬教育理念,老师们却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力行地“做好教育,当好老师”。

进了博迪,才知道原来老师是用来“麻烦的”,学生可以随时给老师“找麻烦”。每个晚自习,总有小半个教室的同学不知去向,但当你推开教师办公室大门,看到的却是每科老师桌前,都围着几位同学。是的,我们会追着老师提问,连去食堂、回寝室、上厕所的路上都不放过。几乎每节课下,老师都会被团团围住,问刚讲过的知识,问不会的作业,问课外的难题……常常是下节课老师进教室了,上节课的老师还被围在讲台前。起初,我常常拿着卷子围在人群外蹭听,有一次我指着错题刚磕磕巴巴地问完,就打上课铃了,代数老师董利清点点头离开,我以为就这样被老师打发了,谁知道下次代数课上,董老师非常细致地讲了这道题和知识点,最后笑眯眯地看向我: “这里,你明白了吧?”原来,她是为我给全班讲了这道题。我笑着用力点头,是回答,也是感激。在博迪,我慢慢卸下了怯懦和拘束,不管听没听懂,我都敢迎着讲台上的目光,告诉老师我是明白了还是很疑惑。

正是博迪老师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准则,才教会和鼓励了一批批学子敢于发问、质疑、探讨。我想念博迪的校园,想念冬天的午后,我和好友在躺在草坪上晒太阳,直到预备铃响,带着阳光的气息和满身杂草回到教室;想念初秋的晚饭后,和同学徘徊在环校路上,踩着温暖的灯影,在微风中寻找花香,享受一天中最自由的时光;想念语文课堂,读古文的赵文涛老师眯着双眼、手执书卷,化身私塾的教书先生;想念地理课黑板上,舒会春老师的手绘地球截面图,我第一次看到了裸眼3D……记忆中三年并不算长,却被点滴珍藏。

让我怀念和感恩的,还有博迪的董事长史爷爷,白发朱颜、慈眉善目的老董事长总是意外出现在教室窗外、队伍末尾、食堂橱窗,永远笑容满面地望着我们上课、做操、吃饭。也正是董事长爷爷,带着“启迪后生而博学”的初衷创办了博迪,又将“诚实、博爱、勤劳、勇敢”的信念,根植于一届届学生的内心。正如董事长所期盼的,博迪成为了我和众多博迪学子们“心灵栖息、梦想起飞”的地方。

如今从事教育行业的我,也时时自省,努力像曾经的恩师们一样耐心有爱,给孩子们温暖的力量和陪伴。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饮水思源,感念师恩,敬贺博迪母校三十年华诞!


郝蕾

博迪学校高2002届毕业生

西北政法大学法制新闻专业

曾任《华商报》时政新闻部记者十年,采访过“全国‘两会’” “省市‘两会’” “党代会” “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 “唐山地震三十周年” “穿越雾霾” “西安世园会” “西安地铁开通”等重大活动系列报道。新闻作品获得过环保部新闻奖一等奖、陕西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三等奖等。

曾先后任职陕文投集团、陕西大剧院-西安音乐厅等,现从事留学教育行业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