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博迪学校高中部2001级5班的李静,在博迪度过了三年宝贵的少年时光,于2004年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记得在校期间,学校举办了建校10周年庆典,今年要迎来30周年华诞,时光匆匆,和博迪的相遇竟然过去了20余年。三年的高中生活深深地珍藏在我的心里,它是如此清晰,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校园里的依依杨柳,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早操时整齐的跑步声,高考时的兴奋和紧张,依然历历在目,甚至会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亲爱的母校,敬爱的恩师,可爱的兄弟姐妹们,你们都好吗?今天敲下这段文字,感念母校和各位恩师的教诲,和兄弟姐妹们一起拼凑我们少年的记忆,同时给母校报告一下这些年的成长轨迹。
感恩杨凤玉校长
少年不经事,狂妄地认为“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能够顺利考入大学,是因为母校的强大支持和恩师们的热情付出。
我来自陕南农村,一个平凡无奇的女孩,高考621分,这个成绩在人才济济的5班算是平平无奇,但是却比我的初中同级同学高出了一两百分。论智力,大家不相上下。论努力,谁又不是忙忙碌碌地上学呢?所以,起关键作用的是学校。
博迪是全寄宿制学校,不用担心吃住问题,也不用在上学路上奔波,为我们提供了后勤物质支持,省下不少时间可以专注于学习。杨凤玉校长还想方设法地为我们请来了各科名师,各种辛苦杨校长从来没有跟我们提过半个字。最后5班能取得很好的高考成绩,靠的是各位恩师披星戴月的日夜耕耘,得益于学校强大的后勤支持。而我的高考分数,只不过是集中训练的结果。
记得杨校长经常说“让每一个孩子都成才”,当年的我以为这只是学校的一句宣传词。直到现在,正在经历育儿的我才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成才并不等同于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阶段。这句朴素的话里正蕴藏着校长的教育智慧:发现并认可孩子身上的优点,耐心地守护他们的成长。
怀念恩师
班主任杨志可老师在我们上高一时已经年近六十,但是那两节连在一起的数学课,通常是第一节课考试,第二节课讲解,她仅用短短的课间10分钟就批阅了我们40多人的试卷,三年期间,一贯如此。
每周一晚上7点半开始的班会,杨老师每次都会给我们读一个故事,既有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也有报纸杂志里的时事新闻。每次读完之后,她从来没有讲解,没有说教,只是让我们自己去感悟。三年故事听下来,原本模糊的价值观渐渐清晰起来。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也没有智能手机,不知道杨老师查阅了多少书籍,看了多少份报纸来为我们收集那些好故事。现在,那些故事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当时的感动和感悟却融入了我的血液,成为了精神的一部分。多想和5班的兄弟姐妹们再聚在一起,再听班主任杨老师讲一则为人处世的小故事。
物理老师程鸿焱说话铿锵有力,讲课诙谐幽默,抽丝剥茧地教给我们分析问题的方法。英语老师周立,尽管腿脚不便,但是每节早读课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一看到我们读英语就眉开眼笑。语文老师刘定馥老师的字俊美飘逸,性情平静美好,漫天飞雪的日子带我们去外面踏雪寻梅。
直到我自己站上讲台,才知道写板书胳膊会痛,讲课嗓子会哑,备课费时费力。可想而知当年我们听到的每一节精彩授课的背后,藏着恩师们多少心血和热爱。
永远的友情
现在同学们已经散落在各地,各自为生活奔波,为事业奋斗,很难再见上一面,但是我依然记得你的名字和外号,记得你的表情和特点。那伙儿一个个比我聪明的男同学居然给我取了个外号叫“无敌”,真可恶!那时,漂亮的地理老师为了培养我们的自学和记忆能力,课堂上先让我们自学,然后合上课本回答问题,全班分成四组进行抢答,得分最多的第一名赢走第四名的加餐。当时的我记忆力还可以,时常为我们组赢得其它组的加餐。于是得到了这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这个外号,让人哭笑不得。
五班学习努力,但是运动能力奇差。有一年全校运动会,同学们拿着凳子坐在操场上,手里却捧着书看呀看。最终我们班“荣获”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实在惭愧,但是不后悔。因为那时心里只有学习,只有高考。到现在终于明白,身体健康才是生活和事业的基石,运动才是人生的必修课。下次再见的时候,同学们要不要约着在校园里跑步压操场?
说起跑步,每天早操时的五班绝对是一道风景。体育委员冯宇宁喊着嘹亮的口号“一二一一二一”,五班方阵整齐,步伐统一,地上飞起一阵阵微尘,教学楼间便回响起“通通-通通”的脚步声。看到我们时,班主任在微笑,校长在点头,别的班主任一脸称赞。班主任杨老师用心培养出来的团结精神,让我们在早操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有了默契。
在杨柳依依、桃花夭夭的春天里晨读,凉风习习的夜晚班主任送我们回到宿舍,无数个小考大考之后或失落或惊喜,暑假里在凉风习习的一楼教室补课。高考临近时紧张得希望时间快点过去。高考期间学校为了让我们午休片刻,为我们在考场附近预定了酒店,中午吃的是酒店准备的“状元餐”。午休时大家谁也没说话,也没有人真的睡得着。考完第一天回到学校,食堂为我们准备了大鸡腿,食堂师傅不停地说“多吃点,多吃点”,但是紧张和疲劳让人实在吃不下。
三年的集体生活,同学们吃住行都在一起,共同度过了少年时期,见证了彼此的幼稚与成长,在高考的巨大压力面前互相鼓励扶持,度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现在于我而言,同学们如兄弟姐妹一般亲切。即使我们在学校没说上几句话,即使我们此生可能再无相聚之日,但是你在我心里,永远是少年时光的一幅画。
个人成长
高考的时候,爸爸说句“西安已经待了三年,去外面看看吧”,于是报考了北二外。填报志愿时,因为觉得十拿九稳能考上,只选择了在陕西省仅招一个理科生的专业,同时把最讨厌的日语排到了最后一个选项。阴差阳错,进了大学才知道,日语专业是北二外的强项。多么糊涂,又多么幸运。
这种大学和专业的选择方式完全盲目,完全不值得参考。选择大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在选择今后生活和工作的城市。选择专业,一定程度是在选取自己的职业和技能方向。选择一个喜欢学、愿意学、学得会的专业是在选择人生的另一个开始。所以提前了解行业和职业特点,了解自己是否喜欢,能否坚持下去非常重要。纵使工作有千般苦,只要有一个“我喜欢”在里面,就能找到一丝丝甜让自己坚持下去。
记得高考结束后去参加了在西安交大举办的一个招生会,看到医学的本硕博连读是10年,当时想: “10年呐,10年多么漫长,多么枯燥,我才不要去。”
现在终于知道,为一个专业坚持学习10年,学到专业人士的初级水准,一点都不长,一点都没有荒废青春,一点都不亏。现在的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自己找到自己所爱,选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
度过高考的鬼门关,我开始了在北二外日语系的学习。虽然是大学生,但是得从零学,日语课很多,头一天学的单词第二天要听写,每次将有一个“幸运儿”被点名去黑板上听写单词。为了不丢人,每天都在背单词。然而我的记忆力对日语毫不感冒,只能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死记硬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就能读懂长度800字的日语课文。
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三考过日语一级,听力和阅读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口语和写作幼稚得可怕。口语更是经常想不起单词。为什么呢?应激刺激不够啊。记忆中的单词没用过几次,一着急就更结巴了。
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翻译资格考试的书籍,我一下子迷住了。什么时候才能说得这么流畅,用词这么高级,语法滴水不漏?于是,翻译梦想在我心里油然而生。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一家事业单位上班,为了我的翻译梦想,每天下班后自学翻译资格考试的教材。每天用三个小时学,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确认注音和声调,反复听每一篇文章的录音。一年学完四本书,毕业一年后的2009年考过了日语笔译二级资格证书。得到鼓励后,第二年去挑战日语口译二级考试,毫无意外地名落孙山。
之后结婚成家,辞去了北京的工作来到日本。紧接着孩子出生,每天淹没在育儿的各种琐碎之中。当时除了老公和一两位日本亲戚之外,没有别的朋友。育儿的辛苦和孤独让我想改变自己,走出家庭。在孩子8个月的时候,跑去考了提前录取,次年4月开始了我的读研生活。
日本只有杏林大学一家设有中日同传专业,我的导师便是中日同传第一人的塚本庆一教授。塚本老师在上海长大,中日双母语人才。而我这个从大学才开始学日语的凡人,要去学同传。坐在我左边的是拥有20多年翻译经验的前辈,右边是小学和大学在日本,初高中在中国读书的混血儿。摆着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奋力向前,要么原地退学。上的第一节口译课便是翻译李克强总理的记者见面会,当堂翻译,讲解完以后就要进入“同传小黑屋”练习。为了不让自己的心脏紧张得跳出来,所有的教材我都提前笔译好之后再去上课。塚本老师上课非常热情,他总是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冷不丁地随机提问,上课节奏都很快。为了不掉队,我只能早上4点半起来读书听广播,常常刚打开书没30分钟,1岁多的孩子就爬进来哭着叫妈妈。好吧,只能陪着她装睡。天亮以后用背带抱上孩子,左手一个大包里装着孩子的日用品,右手一个大包里装着自己的书,匆匆去坐车,把孩子托管到保育园之后,再跑去上学。
刚开始到日本的时候,发现广播报纸里的日语跟我在学校里学的完全不一样,于是天天那份报纸,从头读到尾,不会的单词和说法都做了笔记。大概1年之后,才达到了在报纸上偶尔看到一两个自己不懂的词。
刚开始读研的时候,看着我踌躇满志的样子,老公笑着说: “同传就像一间豪华装修的房子,而你现在只有几根柱子,连墙都没有。”是啊,可不是嘛。一般来说,学习同传的前提条件是外语水平要和母语水平旗鼓相当,那时我的日语则像一间四面透风的破屋。
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慢慢地懂得多了一些,反应磨快了一些,终于在2015年同时通过了日语口译一级和笔译一级的国家考试。这是通过率极低的国家考试,没想到得以同时通过,高兴得喜极而泣。同时也清楚,这只是一个入门认定,存在问题还有很多。
在忙忙碌碌中迎来了我的第二个孩子,也进入了博士论文的书写阶段。每天的琐事占用了大部分时间,留下来能够安静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每天几乎都在悔恨中度过,从来没有按时完成过进度。读博四年半之后,终于拿到学位,顺利毕业,了去一桩心事。
关于外语学习,我想说几点感受。一般来说,阅读能力比听力强,听力能力比口语强。一般的口译,需要把口语能力提升到听力水平。高级口译,需要把口语提升到与阅读能力平齐。另外,笔译是基础,做不到下笔有神,必然做不到出口成章。
而外语所能达到的高度,归根结底受制于母语的水平。所以如果选择外语专业,一定要辅修中文或新闻专业。我现在就非常后悔,自己读的书太少,文化积累太薄弱。
结语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无论是那晨读时吹来的清风,还是晚自习时安静的教室,雪地里绽放的玫瑰,都是少年记忆的一部分,交织着同学们的一张张笑脸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感恩各位恩师为了我们付出的大量心血,对于母校和恩师的恩情,我无以为报,只能做一盏小小的蜡烛照亮一隅。
感谢同学们宝贵的善意和友情,即使多年不见,我依然记得少年时的你,愿你一切顺遂。
李静
2004年 博迪高三五班毕业
2008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学士
2014年 日本杏林大学中日同传专业 硕士
2018年 日本杏林大学中日同传专业 博士
2015年 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CATTI)日语口译·笔译一级
2018年 — —至今 日本建基·TBS电视台译员
2018年 — —至今 翻译并出版书籍15册
2020年 — —至今 中国外文局《人民中国》杂志社在线口笔译研修课程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