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

百名校友忆博迪

总有些记忆挥不散—王进

2024-04-07

来源:西安博迪学校

总有些记忆挥不散

西安博迪中学高2006届毕业生 王进

我常常会想,如果二十年前的那个冬天,我没有做出转校的决定,我的人生又会是什么境况?

 — —写在正文开始前


(一)

2004年初,我带着语文72分、数学32分、英语56分、物理40分、化学19分、生物23分的成绩,结束了高一第一学期,对于高考,那会儿的我多半是已经放弃了,只是心里略有一丝不甘,毕竟高中上都上了,若是最后没能考上大学,这三年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我是一个坚信“树挪死、人挪活”观念的人,我想,虽不能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周遭环境,但换个地儿,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从头开始”的心理暗示。于是,2004年春节前夕,赶着学校彻底放假前,我带着既忐忑又有些听天由命的心态,走进了博迪学校的大门,并在此之后“拼尽全力”,以数学及英语双双近满分的成绩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在高一第二学期开始前,正式转校成为博迪中学的一名学子。

初入博迪,一切都显得不太适应,在那个年代,博迪超一流的硬件设施常常让我觉得置身于青春校园偶像剧的场景中。除此之外,这里的老师不只是严肃、严厉,更多的时候,总能体会到亦师亦友以及被平等对待、被尊重的感觉。

记得高一第二学期刚开始不久,因为前面欠的“债”太多,虽然极力克制自己认真听讲,但除了语文、历史这本就兴趣十足的科目外,其余课堂上的大多时候,我都是听得一知半解,因此我从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仅有几次被点名后的作答,也常常是沉默不语,或者干脆错的不着边际,面红耳赤的我,习惯性的等待老师的责备,但基本上每一次,老师们都会微笑着说,没关系,请坐下,课后如果还不懂可以来找我之类的话,而周围的同学,不仅不会暗自取笑我这个“笨小孩”,反而连看都不会多看我一眼。

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平常和普通。

我开始收起自己脆弱的自尊心,学着周围同学的样子,把之前落下了一个学期的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又捡了起来,只为再站起身时,能回应老师们那期待的眼神。也因此,渐渐地,我变得大胆和主动起来,也更加容易融入课堂,逐渐对学习重新产生了兴趣。

(二)

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保留着高一第二学期的“随笔本”,那是语文常丽芳老师为了练习我们的写作能力而要求每个人每周一篇,题材不限、字数不限、随时写完随时交她批阅。

我还记得,我的每一篇随笔,常老师都会用浓墨重彩的大段文字进行赞赏式点评,以至于我一直觉得自己好像文采还不错,直到工作后,再偶尔翻起来看时,才体会到老师当初的鼓励可谓用心良苦。

写随笔的习惯,我一直坚持到了现在,甚至已经着手让刚上二年级的女儿开始效仿,我想,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学习一种好习惯,也许更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三)

高一第二学期的半年课程很快结束,2004年9月,期盼中的高二终于来了,我也得偿所愿的选择了文科,从而基本算是和实在学不懂也没兴趣的理化生学科说了拜拜,而这一年,我也迎来了人生中一位非常非常重要的导师 — —时任高二四班班主任的马兴斌老师。大背头、着正装、不苟言笑、声音洪亮、铿锵有力……是我初见马老师时,他给我的全部印象。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一年,马老师应该是37岁,比现在的我只大了一岁,如今的我,每天都在盼望着下班,盼望着回家,也盼望着偶尔能赴好友的饭局谈天说地……而彼时的马老师,永远比最早来的

学生来得早,也永远比晚上十点多下了晚自习还舍不得回宿舍的同学还要晚。印象里,好像除了寒暑假,其余任何时间,他办公室的门都始终开着,灯也一直亮着……

因为学习压力比高一大一些,所以学校特别在下午5点左右,安排了90分钟的活动课,初衷是希望大家利用这段时间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但那会儿的我们,哪顾得上这些啊,一个个趴在教室电视机前,抢着看英超联赛回放或者某些综艺节目,每每这个时候,整个楼道总能听到马老师那浑厚震天响的咆哮: “都往外走,待教室干嘛呢?全部往外走。”

极端总是两头,有喜欢宅教室的,就有一到活动课就跑出去打球忘记吃饭的,七点的晚自习铃声响起时,那个严肃,面黑的身影又出现在教室门口,对着汗流浃背从操场匆匆跑回教室的同学一顿输出: “一个个饭都不吃还想考大学啊。”末了,他会统计没吃上晚饭的同学人数,然后转身走出教室,不一会儿,端着一整箱桶装方便面的马老师回来了,教室里瞬间人来人往却又不吵不闹,而泡面的香味,则肆意飘散着……

高二的时候,我的成绩还算不错,往往能在一百五十人左右的文科生中排名前20,但其实,我没少挨他的训,比如当我考进班级前六名洋洋得意到觉得可以不用再做那些早都背过的基础题时,他可以一手拎着我,一手拎着我的书包,连人带包拽出教室吓唬我说你那么能干自己回家复习去。而一旦我因为月考成绩不理想陷入消沉时,他又总能适时的让我感受到他对我的期待与信任,从而让我重拾信心,重新出发。

我还记得,高考英语科目结束后的第一时间,他一个电话把正打算约同学晚上去网吧玩通宵的我叫回学校,而当我迈进他办公室大门的时候,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的各科老师已经在给其他同学估分了,见到我,马老师第一句话便是: “瞎跑啥?趁还记得,赶紧把答案在这儿勾一遍。”

怀念那个爱憎分明、外冷内热,把学生当自己娃的“老马”。怀念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 “数学不简单,但也没那么难,只要掌握规律就能学好的张喜生老师。”尽管那个晚自习,我纯粹是贪玩为了听他的“陕普”才拿着练习册假装求教;怀念那个不用翻课本都能听得滋滋有味、明明白白的地理舒绘春老师;怀念运动会三千米长跑取得第三名成绩时,拿了一瓶脉动追在我屁股后面跑的王红光老师;怀念常常把英语编成段子的董锦涛老师……

(四)

怀念自由包容、尊重个性的校园;怀念曾给予我们无私关怀,教授我们知识的所有老师;怀念那三年时光里我的成长蜕变以及那无比想回去的曾经。

“每颗心上某一个地方,总有个记忆挥不散”

(五)

时间就像冰冷的看客,见证了一切却又从不为谁停留,离开母校已有十六个春秋,这十多年步履匆匆,幸得当初有她的精心培育,我虽走的不远不高也不快,却足够稳健。

祝福母校三十岁生日快乐!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王进

西安博迪中学2006届毕业生,西安财经大学毕业。

2011年起,先后在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零距离》、 《汽车博览》栏目实习、工作;

2012年6月转职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新闻栏目《都市热线》

担任编辑、记者工作,并于2018年4月转岗至都市青春频道《陕西都市快报》融媒体编辑部。

工作十余年,王进同学采编的新闻短片超过2000篇(条),采访足迹遍布陕西全境及山西、湖北、四川、江苏、甘肃、青海、新疆、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地,工作期间,王进同学先后多次荣获陕西新闻一等奖、陕西广播影视二等奖、陕西广播影视三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