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

百名校友忆博迪

博迪 我的青春—李丹

2024-04-07

来源:西安博迪学校

博迪 我的青春

西安博迪中学高2015届毕业生 李丹

每每走在科技二路上,总是忍不住从车窗向外探,看看左边的宿舍楼和右边的图书馆,这个被分为南北两半的建筑,随着记忆慢慢地拼合成了我记忆中的母校。一阵熙熙攘攘,一群穿着校服的青春的面孔冲出来校门,在擦肩而过的瞬间,我仿佛也穿越到了我的校园时代。

2010年秋,因父母工作繁忙,我成为了博迪的一名留校生。一开始,对于刚上初二且未无长期离家经历的我而言,一学期才能回家一趟的生活是难以适应的。面对陌生的环境以及未知的生活,我想到了退缩,便隔着电话请求父母帮我转学。但那时候的父母却仿佛铁了心要锻炼我独立生活的能力,无视我的请求,于是我便开始了数着日子等放假的生活。现在,只记得在一个个下晚自习的夜晚,以及隔壁小区窗户透出的灯光格外明亮,而那时渴望见到家人的心情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秋去春来,渐渐地我也习惯了独自住校的生活,也没有沉浸在自己想象中的孤独无助当中,相反,我逐渐学会了坚强独立,学会了适应环境,成长为了一个有主见、敢行动、自立自强的人。

从退缩到自强,一路上离不开师者的引导,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最近网上有个很火的议题叫做“教育具有滞后性,直到无数年后那个被当年自己向天空发出去的子弹击中的瞬间才算是完成了闭环”,对此我深有体会,这些老师的一言一行不但将当时的我从茫然中带出来,还指引我日后走出了无数个茫然晦暗的人生时刻,引导我一步步走向自己想要的人生。

刚转学过来的我也许忙于适应新的生活,所以成绩并不出色,但每次我向班主任马旭老师表达要考进年级前十的愿望时,她从未打击过我,而是笑意盈盈地注视着我,告诉我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的。后来,我也如愿考进了年级前十,甚至后面保持在前五,这段经历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种子,让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后来,我虽然成绩一直保持在前列,但始终认为自己不够出色,不够优秀。记得一个午后,在教室门口的走廊上,当我知道王老师选择我做汇报演讲时,我不禁提出疑问为什么要选择我?她听到后惊讶地问我为什么这么问?我回答因为觉得自己很普通,没有什么被选择的理由。面对我的疑问,王老师的回答一直使我铭记于心,她告诉我谦虚是好事,但谦虚的同时也要自信,不能因为自省而忽视自己的优点,你都不相信自己别人怎么会相信你呢。于是在往后的日子里,直至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律师以后,每当我怀疑自己是否可以的时候耳边就会响起这段话,这无形中给自己注入了勇气和自信的力量。

正是受益于这些老师的教导,我在中考后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博迪的高中部。在三年的高中生活里,我遇到了最令我敬重的张方宜老师,张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负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有影响学习的事情出现,她总是充满忧愁,即使偶尔身体不适,张老师也总是希望我们多坚持一会,我们也总是认为张老师太过严苛,但后来我们发现,作为一位年过七十的老人,她自己身体不适时,她也在咬紧牙关坚持,甚至在住院时也要想尽办法早日回到班里监督我们学习。那个时候的我不懂老师为何如此严格,但如今回想,如果不是张老师的严格要求,我可能早就迷失在玩乐的诱惑中了,也可能就像没有道路的旅途,虽可自由驰骋,但不知道会到达哪里。

相比之下,宋老师则是一位有趣的老师。初见宋老师是在试讲的课堂上,宋老师浑厚的嗓音,充满感情的朗诵,在那时,我们看来认为他认真到有些许滑稽,但后来随着对宋老师的了解,我逐渐钦佩于他对文学的痴迷。他不止于带领我们学习课本上的文学,也时常与我们交流他自己的散文,会鼓励我们发挥想象写短篇小说,也会鼓励我们尝试自己作诗,他身体力行向我们传递文学的美,在他的带动下我也培养出了看书和练字的爱好。

在博迪,对我影响深远的还远不止这几位老师,还有时常语重心长对着懵懂的我们循循善诱的杨志可老师。她告诉我们高考可能是为数不多靠自己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机会,除上课时间外,杨老师也会在课下占用休息时间将全部知识点做成专题讲解,一个个疑难复杂重点问题就在这一篇篇专题中被攻克,在杨老师的引领下,全班同学数学成绩都在稳步提升。甚至后来,杨老师周末都将自己的宿舍让出来让我们居住,使我们免于校内校外奔波,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许多便利。这些老师就仿佛一个个导航仪,指引我们在每段陌生旅途找到前进的方向。

当然,如果说老师是指引我前进的导航仪,那同学们就是支撑我前进的车轮。也许因为拥有着大致相同的经历,同学之间除同窗之谊之外,更多了一丝生活中的相依之情。在无数个或喜怒哀乐或平平淡淡的日子里,我们总会相互为伴,开心时一起庆祝,生气时“同仇敌忾”,难过时互相安慰,困难时互相帮助,在这里我收获了太多珍贵的友谊。

我记得初中时,有一个与我同进同出的八人小分队,我们总在周末提前下课的下午,在小卖部占据一整张桌子一起吃砂锅,也会一起为元旦晚会排一出节目。在初中的毕业手册上有许多同学坦言羡慕我们的小分队,总是热闹又团结。也有高中后我们的留校小分队,我们在周末留校时一起在教室做寿司,一起在黑板上画画,一起看电影逛街,一起在宿舍学跳舞,正是她们的存在给我学习外的生活染上了绚烂的色彩。还有与我双生般的亨哥,我们仿佛总有说不完的话,但即使不说话,我们也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了解对方的想法,我们时常会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对视而笑到不能自已,也时常会因为一个简单的话题深谈半夜。还有承包我无数顿早饭的凡哥,作为走读生的他在我们不能出校门的日子里成为了我们和外界交流的中介,带饭带零食带各种物品,做寿司的米饭就是凡哥倾情赞助,我也时常喜欢去他家开的“一家人”饭店点一份大盘鸡拌面,作为同学的我总能获得提前出餐的“超国民待遇”,可惜我毕业后再无机会怀念这份美味,令我颇为感动的是在凡哥的婚礼上,他的父母竟然还记得我爱吃的饭。但令人惋惜的是,时光的风渐渐将我们越吹越远,有的人毕业后就再也不曾碰面,只能在梦中一遍遍重复那段快乐的时光,但每从梦中醒来,当梦境慢慢模糊,一阵阵怀念与酸涩总是相继涌上心头,我想念这群可爱的人儿。

随着回忆如泄洪般被打开,记忆中的校园与眼前的学校也在慢慢重叠,但却发现不论怎么拼合仍缺了一块,缺的是什么呢?是体育课上尽情奔跑的田径场,还是时刻有人在挥洒汗水篮球场,亦或是闲暇时赏花散步的花园?但我想,也不全是,还缺失了尽情奔跑的肆意张扬,缺失了集体运动的加倍快乐,也缺失了在花园中尽情畅想的青春。脚下的车仍在按路线行使,记忆中的校园逐渐消失不见,我们也变成了要独自面对世界的大人,我想念春天窗外盛放的白玉兰,想念夏日花坛里不停嘶叫的蝉鸣,想念秋天道路两旁铺垫的厚厚的落叶,也想念冬日撒欢打滚的大雪,我无数次怀念这个地方,无数次怀念我的校园时光,也无数次怀念那段悄然而逝的青春。

image

李丹

西安博迪中学高2015届毕业生

毕业于湘潭大学,现就职于北京大成(西安)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