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高二7班构建读书角有感
高二7班班主任:王新江
高二7班读书角的正式成立是在2011年10月。原本没有这样的想法,当然了这也不是我的标新立异。只想用文化让学生平静坦然地度过在校的每一个晨曦和黄昏。
事有果还得论因 ,原高二七班是该年级在德智方面比较落后的班级,学生在贪玩方面,情绪激昂;在异性的交往上,眉飞色舞;在学业方面显得信心不足。这些现象主要是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后出现,在这之前学生之间不是很了解,同时还有中考不如意又想奋斗的腼腆,彼此之间好像很难了解其性格特征,当然了这里也有我的愚钝。随着彼此的熟悉,各自的个性开始张扬,达到了一种很难用考试成绩说服的局面,学生们攀比穿着,也有男女生高甩自己华丽的发姿,手机不是ip好像就没面子,如同阿Q挤虱子不及小D响而感觉有失身份,还多亏乔布斯早逝,要不我们的课堂就会变成乔布斯灵魂的殿堂。针对以上的问题,要逐一解决,这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当然了,班上也有一些学生品质高尚,这跟他们以前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直接性的关系。要扭转班级的不良风气,首先的从班级的文化做起。用孔子的话来说,“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作为语文老师,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灵,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以前有读书的习惯,至今也没有减退。我与担任该年级政治的马兴斌老师同在一个办公室,他喜欢在网上掏东西,不乏也有一些最新的书籍,主要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这些也是我的最爱,新书一旦购回,我总是抢着先要看,每看一本都要受到他的奚落,可这远比不上我获得的见识,截止到马老师再不把新书带到办公室。历史老师赵玉皓也有购书的习惯,我也曾借阅过。有他们这样循循然善诱的影响,我也把这种形式引入了我的班级,起初,我召开了班干部会议,讨论的话题是,借阅我校图书馆的书籍,丰富班级学生的文化知识。经班委会同意,在班会上倡导学生走进学校阅览室,涉猎课外知识。根据实际操作,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借阅书籍不够主动;图书管理员发放书籍的时间比较固定,学生的时间观不强;课外活动的时间有限等问题使得这一活动停滞。随后我用班费办理了九份借书证,亲自挑选了书籍和杂志,放到班级供学生阅读,问题又出现了,杂志翻阅的次数多,导致损坏甚至丢失,而书籍主要是小说,放在窗台无人问津。这些书籍比起上面谈到的两位老师所购买的相比,主要区别在于,书籍过于陈旧,时代色彩不强;对于涉及政治、经济、民生、民俗等方面的书籍较少;收藏的典籍中专业术语甚至是高深的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难于理解;借阅的手续比较麻烦。我不能把这些问题归结的学生身上,如同我没有上面谈到的两位老师的影响,也只是个井底之蛙,你去指责蛙,训斥甚至棒打,这难道是蛙错了吗?它没有错,因为你就给了它一个井底的平台,黑暗而又无奈。而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开阔而又明亮的天地,即使有一时的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也无法阻止学生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好奇。我继续召开班委会,我不能让我想法夭折,特别是对于一群文科班的学生而言。如何继续开展这样工作,我还是听取了班干部的建议,班上有极少的学生自己买书个人享受,他平常的语文功底较好,上课的理解能力较强。我们不妨把他的这一做法推广出去,就如同中国政府1978年借鉴了安徽小岗村提前搞的土地承包责任制解放劳动力。有试探他可能就有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让资源共享,使其共同发展。
2011年9月份的第二个星期,班委会动员全班同学,各自从家带自己收藏的书籍,每人至少5本供我们学生互传阅读。像这样的活动我们进行了两次,经过挑选,再加之我本人带的书籍,合计220多本①:古今中外名著78本,政治历史性书籍56本,人物传记20多本,经济类9本,家庭教育及心理书籍15本,旅游地理探索类10本,艺术类书籍6本,高考满分作文5本,散文诗歌8本,刊物有《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看天下》、《环球人物》、《足球天下》等,不下30册。国庆节返校后,我们班正式建立了图书角,同时我在班级的墙壁上粘贴和悬挂了艺术类同学的作品,其中,尹林胤同学的摄影最多。经这么一布置,高二7班的教室充满了文化的气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这简直就是一座金銮殿。当时也成为学校的一处亮点。有学生认为这就是个摆设;也有人认为功课那么多,作业要完成,那有时间看书?当然了,多数人是支持我的。对这些看法无需考虑,因为在一次记者对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专访中②,记者问道:“您在其他地方也讲到过,语文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您的调查研究,目前高中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怎样?新课程实施以后,取得了哪些进步? ”温儒敏答道:“很不乐观。一是高考压力,到高二就几乎不敢看所谓“杂书”了。许多家长和老师把跟高考不直接挂钩的文学作品都视为“杂书”。于是学生只能成天读教辅。做习题。这些年课改增设了选修,本意就是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多读点书,这是一个“亮点”,但实施起来非常难。当然其中有些措施也难以操作。更因为高考压力有增无减。许多地区和学校不让学生来选课。或者干脆指定一两种与高考联系得比较紧的,要求所有学生都学,这实际上把选修变成必修了。所以。把先进的理念贯彻到底。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还有大量的困难要克服。其次,现在是所谓影视时代、网络时代、图像时代,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了。看电视、上网、读图多了。影视、网络和图像尽管扩大了接受信息的渠道,但却不可能取代文字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要让学生了解,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读书可能更有选择性。也更个人化,更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介入。读书所能获得的文字的感觉。也是一般影视所没有的。同样,上网和读图,也较难获得书本阅读的那种独有的效果。(网上读书也是一种文字阅读,另当别论。)所以影视、网络再发达,也仍然需要书本阅读。我曾说过。就学生而言。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其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最重要途径,这可能就是终生受益的好的品味。一种可以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所以书籍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
试读自然社会科学类小品文,你会感受到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便呈现出开阔的视野。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书籍可以给予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名人传》,能让读者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他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他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在书籍的带领下,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
2012年5月,经班级图书管理员统计,全班42名同学共读书籍115本,每人平均2本多,刊物不下60人次。其中张宇豪、梁阳、张辛、陈浩南、李乐、梁正发、屈宣渝、廖长斌、王瑞菊等9名同学读书没少于4本。用屈宣渝的话说:”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能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翟亚博读完《蒂克的梦想》,写到:“让自己明白了做大的事也是要从小事开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我们处于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起点往往很高,所以就常常会有小事看不起大事干不了的情况,眼高手低。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成功的人都是从小事做起。”这就是老子所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陈浩南给我说:“书架上的书,多多少少也读了一半,看书对我来说就是打发时间,形形色色的书,总总的来说,大部分都差不多,有几本书还是值得一说。孟非的《随遇而安》,都会觉得这本书就和看报纸没什么两样,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原来小人物也有春天,这本书的寓意就用作者书中的一句话来说‘与其搞一些创新和意想,不如老老实实去创作’。读了《历史其实很有趣》,我发现,原来历史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其作者用无厘头的方式来带你回味历史,让你觉得,当皇帝也就是当了一位家庭妇男,什么起义、革命,就是脑子一热的事,很有意思,这对于像我这样不好学的文科学生学习历史,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书架上的书都是好书,就看你怎么读,什么时候读。不夸张的说,把这些书读上一半,足以改变你的整个人生。”学生的每一次感受,则是对心灵的一次洗涤,他们把书当成是朋友,教会了他们如何看待人生。
学生有了读书的爱好,他们的心灵就有了阳光般的归宿。读书我并没有过多的干涉,他们每个人的课桌上至少有一本阅读的书籍,多则三本。老师只要做到引导。在书籍的推荐方面,要经学生和老师提前阅读,大力宣传,如我读《孙中山大传》感受颇深,用毛泽东的话说:“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作文课上,关于信念的话题,我引用了孙中生的事例以及感慨先生四顾乾坤的理想抱负,我更想让我的学生认识到,在孙中山的一生,他是以光辉的思想、崇高的品质在革命的实践中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进行卓越的艰苦奋斗。学生们需要一座灯塔,需要有人掀起他们心底萌动的信念与理想。在班上读这本书的第二人是购书者,随后就有第三第四第五人了。当然,还应动员我们的学生以海报的形式宣传书籍。
读书到底给我们班带来哪些影响。班风有所改观,学生少了攀比,多了一种认识的交流;有了书籍,晚上的自习显得比以前更加的宁静,孩子们有自己心灵的空间;读书陶冶了部分学生的性情,以往的气盛、鲁莽、固执有了改善,孩子们成熟了许多。在这我还想重点谈谈尹林胤同学,我在教室墙面及角落悬挂和张贴了他的作品,2011年11月30日,他离开了学校,给我的信中写到:“我把考入伦敦大学作为我生命中的梦想,若不是你对我的教诲,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若不是你的鼓励,我也不会有这样义无反顾的勇气。”2012年4月初,尹林胤拿着伦敦大学艺术专业录取通知书和一束鲜花与高二7班相约,用他信中的话来说:“人生有许多离别,唯独今日这别离最令人难于释怀,但我却不能因此而停下追逐梦想的步伐。”此时我对自己说:“你今日的成绩和洁白的康乃馨让我难于释怀我心中的喜悦。”就因为这些,多数学生的目标更加明确,并且有了奋斗的决心,而我创设的这些文化的平台就成为他们人生中的灯,或是桥,或许是帆。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要发现孩子的变化,同时还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多数家长还是停留在孩子在初中的认识上,关注心灵成长的反而少了,要成绩反而多了,造成家长与孩子沟通上存在了障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这样的成果不是一两本书即可得的,但我这个活动的起步是很有必要的,温儒敏教授谈到:“多读比多写能更有效的提高写作能力。原因在于,写作次数本身不能增加学生的信息总量。写作主要是信息输出行为。在一次次的习作过程中,学生对于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裁剪、组合等,其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熟练程度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学生总体的信息量,信息结构和精神能力影响不大。而多读就不同了,他们不断增加信息量,改变知识结构。大量阅读、适当练笔,是写作教学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还要抓紧阅读,”其结果是,孩子们在写作上有了进步,听课中,孩子们回答问题的思维和理解更加规范。
人常说“开卷有益”,那其弊也就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