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云见日 胸有成竹 下笔有神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虽然考查层面是“浅易”,但在高考中依然是难点,因而,在一部分同学中,或多或少存在畏难情绪。如果能做到心中有数,畏难情绪也就自然消除了。我们通过对200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分析,做到“拨云见日”,通过对2009年高考文言文命题趋势的展望和应考技巧的指导,做到“胸有成竹,下笔有神”。
一、200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回顾
综观200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全国卷及各省市试题,真是百家争鸣,推陈出新,让人大开眼界。回顾这些试题,并从中总结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命题特点与规律,对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子来说,会起到重要作用。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考查情况:
综观除上海卷之外的17套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选材多样,百花齐放
200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从体裁上看,以人物传记为主(共11篇),兼及散文和小说(散文6篇,小说1篇),也有一些卷种选取了2—3则文言文阅读材料,如北京卷和福建卷。可谓百花齐放,但很明显,人物传记是首选体裁。
2、考点求稳,稳中有变
考纲要求的“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等考点基本稳定,几乎每年都有,每卷都考。但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高考对各考点的考查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①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相对集中。2008年高考有9套试卷测试了文言虚词,考查的虚词主要有:以(6次)、而(3次)、因(3次)、之(3次)、与 (3次)、何(2次)、于(2次)、其(2次)、所(2次)、乃(2次)、焉(1次);此外还考查了“微”、“但”、“相”、“所以”等超出考纲规定的虚词。
②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个考点的考查中,有的卷种不仅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比如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如天津卷第14题D项涉及举例论证、夹叙夹议;又如浙江卷第14题A项涉及侧面描写;再如江西卷第12题D项中涉及了对比手法,呈现出综合性渐强的趋势。
3、题型稳定,难度明确
高考中考查文言文阅读是以选择题、翻译题为主的,在此基础上,时有创新。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两个考点,往年的高考中一般是将其和翻译题相结合,放在翻译题中作为重要的采分点来考查。但2008年高考中,江西卷、浙江卷、广东卷都单独设计了一个选择题对其进行考查。
在难度上突出了“浅易”这一要求。第一,选文较少涉及文化典章制度,即使有所涉及,也会加以注释;第二,所考查的词句,考生一般都能从课本中得出答案;第三,选文阅读障碍较多,题目则会相对容易,如果选文阅读障碍较少,题目则会相对较难。
二、2009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及备考策略
通过对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命题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2009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命制将会体现“三不变两变”的特点。
1、考查的重点和题型不变。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筛选信息、分析归纳要点、翻译句子等依然是考查的重点,而18个文言虚词中,“以”“而”“其”“之”“于”等虚词依然是考查的重点。2009年高考依然会以选择题、文言文翻译题为常规题型,同时会辅以简答题、断句题。除北京卷、浙江卷、福建卷可能选用一大一小两则文言文阅读材料外,全国卷I、全国卷Ⅱ等试卷依然会采用一则文言文的命题格局。
2、紧扣教材、以本为本的特点不变。
测试的文言实词在教材中基本上都能找到相应的例句,如四川卷考查了“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中的“完”的解释,课文中例句很多:《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解释为“保全”,《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中的“完”解释为“使……完好无缺”。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基本采用和课文例句比较的形式,这正是紧扣教材的表现。
3、考查考生理解能力的设题角度不变。
考生解答文言文试题要在整体把握、全面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而这也正是命题者始终保持的命题角度。解答文言文试题要求以理解为切人点,反对死记硬背。如文言实词题,并不要求考生死记实词的每个义项,只要求考生理解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且把对这个实词的解释代入上下文,能够使语意贯通且合乎语境的就是正确的解释。
4、阅读文本选择方向有变化。
2008年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所占比例较大,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命题老师对文言散文的漠视。预计2009年高考中,散文阅读可能会再度成为考查的重点,至少会和人物传记“平分秋色”。
5、考点考查方式有变化。
以选择题和翻译题为主的考查题型不会有变化,但具体考点的考查方式则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如在以往的高考试卷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般是单独设题的,但在2008年高考中,全国卷Ⅱ则把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结合起来考查;以往的高考中,信息筛选题一般是把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题于要求的一组。但江西卷中设计的第11题就让人耳目一新。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2009年高考中,这类局部性创新题型还会出现。
针对2008年的高考命题特点以及2009年的高考命题趋势,建议考生按照“重文本、重技巧”的策略进行备考。
1、回归课本,课外适当延伸。教材中的文言文是是最好的范本,对一些重点篇目,要做到分阶段熟读成诵,以增强语感,修炼内功。如以下篇目:《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鸿门宴》《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游褒禅山记》《陈情表》《赤壁赋》《逍遥游》《滕王阁序》《齐桓晋文之事》《报任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把上述重点篇目中的重点文言实词、重点文言虚词,以及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加以整理归纳。
另外,课外读一些精短而又浅易的文言文,以扩大阅读量,不断提高能力。
2、熟悉考纲,做到成竹在胸。对《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文言考点应了然于胸。对文言实词,要特别关注其和现代汉语的不同处,这些不同处是易混点,也是常考点。对18个文言虚词,要掌握每一个虚词的每一类典型用法,并至少要熟记一个例句。
此外,可以以三次或四次测试为一个阶段,列表归纳每个知识点的得分和失分情况,这样对自己的薄弱知识点就能一目了然了。然后有针对地进行专项训练。
3、善于积累,利用联想记忆。如学习“相”这个词语时,可联想到以下成语:相机行事(看、观察)、吉人天相(辅佐、帮助)、王侯将相(宰相)、凶相毕露(相貌)、相得益彰(相互、共同)、好言相劝(偏指另一方)。又如学习词类活用时,同样可联系下列成语:土崩瓦解(名词作状语)、扶老携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打草惊蛇(使动用法)、草菅人命(名词的意动用法)。再如学习宾语前置句时,可联想到以下成语:唯才是举、唯你是问、夜以继口、一言以蔽之。
4、通读全文,把握整体原则。如史传类文本,一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简要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官职等;其次,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片断连缀成文;最后,介绍享年,有的还加以评论。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所选的文言文阅读文本,作者首先介绍了廖刚的字及其籍贯,其次通过选取他奏事无所避、安抚平定盗贼、上书天子、弹劾郑亿年等事件来体现廖刚的性格,最后介绍廖刚去世的时间。通读文本,切忌一词一句的翻译,只需了解大意即可。对非传记类文本的阅读要善于抓关键句。如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评述性的语句等,这些语句往往包含着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整体把握文意的切入点。
5、头脑清醒,进行理性总结。做题时,要逐一读题,更要细读各个选项,因为这类题目的题干往往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个正确的选项势必有助于对整个文段的理解。在重读文段时,要比第一遍读得更细,力求准确把握文意。只有进行了理性总结,才能做到触类旁通。如解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类题目,在做题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命题人设置错误项的类型——事件杂糅、内容错位、无中生有、表述夸大或缩小、强加关联、词语解释有误等。然后把每一选项和原文中的对应区域细加比较、分析,作出正确的选择。
(西安博迪中学高三年级组 高东)
注:此文分两次发表在《考试报。高考语文。海南宁夏版》2009年5月第41,42期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