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中学写作文最喜欢的开头莫过于“时光如白驹过隙”云云,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年近不惑,却是对此颇有感悟— —掏心掏肺的那种!前些日子,母校的杨凤玉校长发了一条信息给我,委托我写点东西给母校的校庆,我自然是义不容辞的。不过,之前的怀旧似乎在时间维度上都有点儿短,比如跟本科的同学叙叙旧,怀念一下大学的青春。因为,人在珠三角,大学校园也在珠三角,同学也大都在珠三角,这种怀旧似乎可以理解。要么,又会在私底下怀念一下在英伦,确切来说是苏格兰的阴雨绵绵的时光里,刻骨铭心的读博经历。毕竟,工作后人要复杂的多,要处理的事情也复杂的多,怀念一下一天18小时、一周6天半、一年360天,反反复复,专注于阅读和写作的时光,多么纯粹!似乎也可以理解。中学,一直距离我有点远,无论是空间上,还是心理上。所以,杨校长的这份邀约,给了我一个更长历史维度和更宽空间维度的怀旧,我既感怀,又很珍惜,更加重视!
回想起来,博迪确实在我人生的经历和阅历中虽然说不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绝对称得上是非常关键的一笔。每每回想起自己如何从陕南大山深处走出来,成为一个国内还算过得去的“名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以至于后面在机缘巧合下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成为一名公派留学生拿到博士学位后回来在社会中谋得一份极为稳定又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作,博迪绝对称得上是我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里,我第一次走到西安,一个全国一线大城市,认识到山外不仅有山,而且还有城市,很大的城市;在这里,我第一次知道“国际部”,不仅山外有“城”,还有“海”, “海”的另一边,还有“海外”,虽然没有从博迪走向国际,但是这也埋下了一种粒子;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大的图书馆、第一次见识幻灯片、计算机。博迪的过硬的硬件条件,确实为我们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学习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至少,帮助我从“乡村”的身份完成了向“城市”的过渡。
当然,我对博迪的感念不止于硬件条件。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在经济方面。记得以前博迪设有奖学金,我当时是拿的是二等奖学金,印象中是1250元/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这里面包括一日三餐,还有两次加餐。
在那个长身体的时候,我一顿甚至可以吃5个馒头。别看这个数额很小,其实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讲,却是减了大量的负担,让我可以安心的、无所顾虑的学习。记得,有一次,放假因为没有买到火车票滞留了两天,只能在门口小摊贩那里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只能很寒碜的买一个煎饼果子吃,也需要花掉我将近2块钱。
不过回想起中学时光,令我追忆良多的还是在“软件”方面,包括我的老师还有同窗们,其中有一些老师我现在路过西安的时候都会去拜访,一些同学也都长期保持着联系。比如说,我们8班的班主任以及数学老师— —杨天旭老师,是我人生中影响极大的一位老师。回想起来,我一直认为在我成长的路上有一笔比较宝贵的财富就是韧性,一股打不死的小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我从杨老师身上学习到的。我记得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我到博迪之前,是以我们县里第一名的成绩考进来的,而我刚到博迪参加的第一次数学考试,竟然没有及格。这个时候,杨老师作为我的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并没有放弃我,他找到我语重心长地跟我聊了一次天,用我以前的经历来鼓励我,我在后面的数学考试中也逐渐找到了自信。在他的鼓励下,我中学阶段比较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高一的时候参加了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就拿了二等奖的名次,几乎是学校当时最好的成绩之一。在后面的学习中,我再也没有丧失过信心,即便是遇到困难。另外一名令我受益终身老师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袁老师,他已退休多年,现在还经常在朋友圈看到他美妙的退休生活。话说回来,我现在从事的工作的核心就是写作,不停的写作,每年的写作量基本上都在20万字左右。但是,写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是极为头疼的一项工作,而我却乐在其中。我曾经跟我的朋友、家人和学生说,如果我心情不好,就给我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一张书桌,让我尽情地写作就行了。这真的不是虚言,我从中学之后就不惧怕写作,还非常乐于写作。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受益于在博迪的语文教育,袁老师曾经让我们不停地去写,写什么都行!时至今日,这种“野路子”仍然还被我用来教导我自己的学生。
除了获得一笔又一笔的宝贵财富,我在博迪也收获了许多友谊,他/她们现在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但是我们也偶有联系,一起追忆这段美妙又纯粹的时光。
正值母校30周年校庆,谨以一篇小小的随笔感谢博迪在我人生中提供的大力支持,虽然不那么浓墨重彩,但是却至关重要和令人回味!
最后,祝母校30岁生日快乐!
安宁
2002/09-2005/07 西安博迪中学
2005/09-2009/07 中山大学,学士
2009/09-2011/09 中山大学,共青团专职团干(工作)
2011/09-2013/07 中山大学,硕士(人文地理专业)
2013/10-2017/02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哲学博士(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留学)
2017/03-2021/04 华南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2021/05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亚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委员、 《华南地理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世界地理研究》杂志编委, 《热带地理》青年编委,以及国内知名人文经济地理学术公众号“撸串地理”的主理人,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为人文地理,目前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英文专著1部,英文丛书章节1篇,参与编写英文人文地理教材1部,在国际顶级和权威人文地理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在国内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50余篇,2019年被评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