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

百名校友忆博迪

在自在中成长—陈旭

2024-04-07

来源:西安博迪学校

在自在中成长

— —写给母校博迪30周年校庆

西安博迪中学高2005届毕业生 陈旭

不知觉间,从母校博迪毕业已经18年了。我迄今为止36年的人生里,有一半都承载着对她的回忆。这个面积不大的园子,已经紧紧地和故乡、和西安这座城市联系起来了。无论是到达西安,路过西安,甚至谈起西安,我都会立即想到,那里有我最怀念的母校,安静坐落在鱼化寨的一隅,承载着我的青春和快乐。那是一片真正的乐土,我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成长过。

在进入博迪之前,我没有到过西安,也没有想象过高中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我已经记不清第一次踏进博迪校园的情境了,只模糊记得,图书馆的外墙漆得很漂亮,是我喜欢的明朗色调,让我顿时心生好感,而各位老师的热情耐心,也让我打消了疏离感,从此一下就爱上这里。不过当时是从来没有想过,我在这个院子里会留下什么让人值得纪念的故事。

直至现在,每每有人问及我的高中母校,我都会在澄清校名之后,补充解释一下,我们这所民办学校,当年可是出了陕西省理科状元的,这在民办学校里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然后再继续解释,状元并不是我。如果对方的耐心允许,我会大谈一番民办学校的好处。现在我姑且认为您的耐心允许我先谈理论再讲故事吧。概括起来,我认为作为民办学校,在我上学的那个年代,相比普通公立学校,博迪至少有四方面优势。

首先,师生关系非常平等。这种平等感让我觉得非常舒适,让我每有疑问就愿意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

博迪的老师和学生,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是可以像朋友一样平等地交流。老师的办公室就在学生教室的隔壁,从物理空间上就没有距离感。办公室的门始终开着,可以随时看到有哪些老师在位。因为办公室是大屋,进门通常是不用喊“报告”的。课余休息的时间,我可以随意地走进去,跟某个老师聊上几句,话题也不局限于学习内容,可以是任何感兴趣的事。老师们的年纪,也大致和我们的父母相当,他们了解我们的所思所想,沟通起来没有太多隔阂,久而久之,能聊的话题就非常广泛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正向引导,对躁动迷茫的青少年来说,真的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博迪的管理制度非常灵活。学校会经常性地征集学生对老师们教学情况的意见建议,并且及时体现在教学质量提升改进之中。对于确实不受学生喜爱,或者教学能力不强的老师,学校会尽快安排撤换。由于教师实行聘任制,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限,可以解聘不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的老师,从而避免了教师与学生群体的深度绑定,也就不会出现个别老师长期误人子弟的情况。在我的印象里,我高一时的数学老师连续调整了好几次之后才最终稳定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会注重引导学生合理反映诉求,确保学生不会过度用权。因为频繁更换任课老师,也会影响教学质量。这种灵活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师生之间配合默契,确保每个教学岗位都能有能力出色的老师担任。

再次,学校的教学配套设施比较齐全。对实验要求较高的科目,特别是理化生,学校都有强大的实验条件支持。我们那个年代,课本上所有的实验,学生都可以自己上手做一遍,可以极大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点是很多公立学校所不具备的。我高一的时候,有一次化学实验课,偷偷保留了一小块实验剩余的金属钠,拿到了教室。在接下来的物理课上,我小心翼翼取出它,那时它表面已经氧化到略微有点发黄了。我从水杯里倒出一点水,把那块钠放了进去, “嗖”地一下一个小火球直直地向我胸口窜过来,我一下子脸色苍白、目瞪口呆。和我一样被惊呆的,还有那个来自韩城的有些口音的物理老师。从此我对钠的性质印象就极为深刻了。还有一次,在制备氨气做喷泉实验的时候,我因为着急收集氨气,胳膊下面蹭到了正在加热的试管,剧痛之后是长期的皮肤溃烂,伤口经过月余才完全愈合。从此我对固-固加热型实验中试管底部要高于管口的要求永生难忘。还有物理实验的万用电表,当时是人手一个,可以拿进教室里玩。于是同桌的衣服、手指,甚至耳朵,都成了我的测试对象。以至于到现在我都觉得在家里买一个万用电表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我说这些事,在怀念学校实验条件的同时,也是想要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实验安全,不能像我那样违规操作。

最后,我想特别说一下博迪的德育体系。刚才我说学生与老师的地位平等,其实在我心里并不包括德育处老师。德育处老师与学生,切切实实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但从维持校园秩序的角度来看,这种严格的管理也是有必要的。于是就留下了很多与德育处斗智斗勇可歌可泣的故事,包括但不限于翻墙外出、伪造假条、小树林约会等。说起来,马永恒老师的毛笔签批真是一绝,断绝了所有伪造外出假条的可能性。马老师的书法水平也实在让人叹服,学校里很多地方都挂着他的作品,到现在我都记得那遒劲的线条勾勒出的格言警句。除了德育处,我最想称赞的是生活老师(特别致敬我的生活老师魏素珍女士,一位会弹钢琴且擅长唱歌的退休幼儿园老师,如今应该已经年过70了,祝愿她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她们优雅、美丽又善解人意。她们有德育老师严格的一面,也有像母亲一样温情的一面,成了各种矛盾冲突的缓冲纽带。执行校规方面,她们毫不含糊,熄灯起床的时间,熄灯后不能说话的纪律,执行地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她们贴心照顾病号,主动交流谈心,细致关怀成长,弥补了封闭式管理条件下母亲的角色。我们遇到问题也都愿意向他们倾诉。这种恩威并施的德育制度,就像是慈母和严父,对我们青春期人格的发展健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面的几点,是显而易见的优势,很多博迪同学都深有体会,在写怀念文的时候,也会多有提及,但这些并不是我当初选择来博迪的直接原因。虽然成绩还行,但我并不是一个完全老实听话的乖学生。下面我要讲几个不常听到的故事,可以由此感受一个完全不同的博迪。那年代我家里很穷,与博迪的其他同学相比,可以说是近乎赤贫。我最初选择博迪的原因,就是因为她优厚的奖学金制度,让我这样家庭的孩子也没有多大经济压力。当然,仅靠学校的支持还是不够的,我还要自己创造条件。我高中时候就开启了家教生涯,在宿舍利用课余时间给初中的孩子补课,赚一点课时费,当时应该是20块钱一小时。这些事,是在生活老师的允许下开展的,甚至是在老师的宿舍上课。这一点额外的经济来源,不光给我拮据的生活增加了宽裕,那些我曾经教过的孩子,有人成了我一生的朋友,至今还保持着紧密联系。

除了家教,我还利用暑期勤工俭学。感谢学校灵活的制度,允许我这样体面地自食其力。我的工作职责是帮学校拔掉花园和绿化带里的杂草。那时候暑期只是上午半天上课,下午是自习课。我的自习课时间,很多都是在花园里拔草度过了。我忘了那时候拔半天草能赚多少钱,但拔草的日子真是让人难忘。在下午上学的时间,我在道旁绿化带干活,路上往来的就是我的同学们,他们有的很热情,主动过来帮我拔草,顺便和我聊聊天。其实我是计时工,干多干少全靠自己,没有监工,学校也不考核我,他们帮我拔草并不能真的帮到我,草也没有真正拔完过。我很想知道,这么多年,干过这种工作的,我是不是唯一一个。现在回想起来,我甚至有点疑惑,那时候为何能那么坦然,完全不觉得难为情,不会在意谁的眼光,我自食其力、怡然自得。拔草这种小事,我从小做惯了,驾轻就熟,实在不觉得有什么累的,因而我一直尽心尽力,从不偷懒。只是有一次下午天很热,生活老师看我辛苦,买了根巧乐滋冰淇淋请我吃。我们就在那爬满猕猴桃藤的凉棚边聊天消暑,算是偷了一会儿懒,那真是难得的幸福惬意。因为我家里的经济条件,向来不允许我那般奢侈享受。

在学校靠近围墙的某个角落里,有一间小小的温室大棚,里面种了很多不太常见的花花草草。出于对植物的喜爱,那里成了我经常散心怡情的去处。花房的园丁爷爷,是一位隐世高人,我经常去帮他浇花弄草,久而久之,就成了忘年之交。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祖居白鹿原,自号白鹿山人,是于佑任书法协会会员,写的一首好毛笔字,我经常在赏花的同时,也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毕业前夕,他还专门赠送了我几幅作品,至今还珍藏在我家里。此后再没有联系过,但那段珍贵的友谊,一直在我心里。

写这几件事,是想说明,博迪带给我的,除了学业能力上的提升,还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艺术熏陶和经济支持。或许是因为学校的封闭管理,让这些意外而来的关怀,更显得弥足珍贵。那些在经济上帮助过我的老师,除了生活老师,还有高一时的班主任郭伟老师,高二三的班主任吴绪言老师,化学课田园老师,生物课孟福民老师等。多年不见,祝愿他们都一切安好。我一个长期营养不良又兼贫血的孩子,在博迪学习生活了三年,身高从155cm迅速蹿升到183cm。就像久旱的幼苗,遇到了博迪播撒的甘霖,开始贪婪肆意地、自由自在地成长。母校博迪就像一片沃土,在我身体、智力、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成长的关键阶段,全方位滋养抚育了我,让我在后来的人生路上,有了用之不竭的决心和毅力。从母校毕业之后,我在北大学习了六年,又在清华学习了四年。这两所名校对我的影响,很难说比博迪那三年来得更多。畅想一下,三十年来,有多少或踌躇满志或懵懂迷茫的少年在此成长,找到方向,自此启航,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成为肩负着国家复兴重担又追逐着生活美满的普通人。

感恩母校这一方乐土,让我们突破一切困难和束缚,快乐地在自在的阳光和空气中茁壮成长。

陈旭

中共党员

2002—2005年,西安博迪中学学习,2005年高考成绩707分

2005、09—2009、07,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士

2011、09—2013、07,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

2018、09—2022、09,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

2009年参加工作,现为海军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